大學社會責任計畫

/////////////

    本校透過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產學合作計畫、終身教育、環境教育及國際交流,落實大學社會責任,推動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大學社會責任計畫

    本校位於嘉義縣,區域面臨人口老化、環境惡化、 產業不振、教育資源不均。故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計 畫,以「共好:深耕大嘉義、擴散影響力」 目標,推動以下任務。

1. 老化:建立幼有所教、老有所養的在地老化模式。

2. 環境:營造安居的社區城鎮,

3. 產業:培力鄉村地區產業,創新生產契機。

4. 教育:強化師生社會創新,擴展國際影響力。

圖  本校大學社會責任計劃與本校發展重點之連結

計畫分為在地與國際,說明如下:

本校 2018 至 2019 年度推動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包括「建構人文療育健康快樂嘉義城鎮計畫」、「嘉義縣六腳鄉文化聚落共榮發展計畫」、「大林慢城營造趣」;2020 年開始推動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包括「以慢 城意涵推動宜居城鎮生活」、「推動生命教育結合 AR 及 VR 新科技之在地實踐」、「嘉義縣溪口鄉傳統 竹編工藝的過去、現在、未來」、「推動因應氣候變遷之低碳循環經濟」,分別與鄰近民雄、溪口、六腳、 大林等地進行場域活動透過人文關懷與協助解決區域問題之概念,鼓勵教師帶領學生組成跨系科、跨校 聯盟,結合地方政府及產業資源,共同促進在地產業聚落、社區文化創新發展,並增進學生對在地認同, 進而激發在地就業或在地創業的概念,善盡本校社會責任。推動架構如圖所示

 

圖 2020 年至 2022 年大學社會責任架構

 

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基地計畫

本計畫進行嘉義縣民雄鄉菁埔社區及六腳鄉崩山社區之場域開發及連結,總計畫帶領服務學習課程、

國際連結及 USR-HUB 計畫與有興趣參與 USR 之教師及 TA,一同前往社區,如圖 7-2,成立嘉義縣民雄 鄉菁埔社區駐地工作站。

圖  成立駐地工作站

 

2. 2020 年計畫成果

(1) 第一案:推動生命教育結合 AR 及 VR 新科技之在地實踐

本計畫大林及溪口實踐場域幼兒園對於幼童生命教育有重大需求,但學生過度沉溺於智慧型手機,教 師不如善加活用,提供有趣的學習教材,供使用者進行對生命優質教育之特殊體驗及正確觀念。 計畫共分三個子計畫,包括A. 幼兒生命教育繪本 AR 體驗推動計畫:將 AR 科技技術與教學結合,培養逐步邁向文理知識能力整合。

B. 千樹成林 - 文學 VR 生命教育體驗計畫:完成大林生命故事訪談之數位資料成果。

C. AR 與 VR 於生命優質教育之跨領域整合應用計畫:完成以南華大學校園導覽為目標的先期 VR 作品。 再將三子計畫整合,推動關於幼兒教育、閱讀繪本、文學敘事與影像紀錄、進行生命故事訪談等主題之生命優質教育,與新興資訊科技:擴增實境 (AR) 與虛擬實境 (VR) 體驗技術之間的跨領域整合及應用, 以達成在地生命教育、文學創作資訊化的推廣成效與預期效益。

表  推動生命教育結合 AR 及 VR 新科技之在地實踐成果

工作項目

教師人數

學生人數

質化成效

17 場社群會議

5 人

51 人

討論及整合計畫執行,整合參加 成員之共識與進度。

2 場工作坊

5 人

40 人

提供教師與學生跨領域溝通機會, 提升相關知識。

3場 AR 體驗及 VR數 位講座

5 人

50 人

提供學生跨領域學習,以建構科 技基礎知識。

2 次諮詢合作機構人員

2 人

6 人

與場域團體建立合作信賴關係, 為計畫做前置準備。

5 場生命故事與 AR、 VR 之跨領域講座

5 人

44 人

訓練學生生命教育與科技結合之 跨領域知識。

1 場大林地區在地社會 生命故事座談

1 人

35 人

與場域居民座談,建立與社區民 眾合作之平台。

 

(2) 第二案:嘉義縣溪口鄉傳統竹編工藝的過去、現在、未來位於嘉義縣溪口鄉的天赦庄曾因竹編而繁榮,更獲「竹籠王國」的美名,然而其他替代性商品的出現, 讓產業逐漸凋零沒落。

本計畫以「發掘、保存、再現」等策略,重現竹編產業的興衰,並以「轉化」與「行 銷」策略的擬訂,期能提升產業的附加價值,引入創新思維,更透過校內外竹編技藝、產品創新、行銷 推廣、品牌策略等課程的開設,讓竹編技藝進入教育體系,也讓校園師生走入村落。計畫執行重點如下:

A. 文化及產業調查

進行溪口鄉竹編產業研究調查,做為未來計畫執行策略。

B. 課程及教學規劃

開設多元竹編相關課程,並結合「文創商品化實務 I」課程。

C. 建立產學連結

將師生引入社區及產業重鎮,帶領學生與教師至溪口鄉當地社區進行竹編文化學習,並赴南投縣竹山 鎮與當地竹編工藝師交流。將在地產業帶進校園,舉辦竹編文創市集 -「聖誕文創暨竹編小物微型市集」, 以竹編文創為主軸,並廣邀彰雲嘉在地之文創品牌一同設攤,促進更多的教職員及學生認識這些在地的 特色產業。

表 嘉義縣溪口鄉傳統竹編工藝的過去、現在、未來成果

執行效益

量化績效

質化績效

延續竹編工藝與傳承

1. 手作相關課程活動:5 場次

2. 竹編課程學習:126 人次

1. 促進更多教職員及學生認識溪 口竹編

2. 提升溪口竹編與本校的合作機 會與經驗

創新經營與行銷

1. 竹藝經驗分享:1 場次

2. 校外參訪:1 場次

3. 竹編文創市集:1 場次

1. 提升教職員及學生的產業視野

2. 加強教職員及學生對在地產業 認同與重視

營造村落發展共識

拜會溪口鄉鄉長及地方人士:1 場 次

1. 了解溪口鄉產業脈絡

2. 商討出下階段,教育界及地方 的合作模式

 

(1) 第三案:推動民雄及大林地區因應氣候變遷之低碳循環經濟 本校附近的民雄鄉,因工業及民生廢污水等環境污染,使得牛稠溪為中度污染河川;加上慣行農法用 藥嚴重,造成土壤污染;且區域有梅山斷層及山坡地,易受極端氣候影響。

因此本計畫以坡地防災、循 環經濟及新農業之專業技術為本,透過環境教育之媒介,落實在地氣候變遷減緩及調適,以推動區域永 續發展。執行重點如下:

A. 氣候變遷減緩及調適課程:成立校內太陽能溫室,推動教案及環境教育人才培育,包括

(A) 循環經濟: 黑水虻吃廚餘,應用牡蠣殼、營建廢棄物於透水鋪面;

(B) 新農業:印加果、蜜蜂養殖、黑木耳及蘭花養 殖;

(C)  區域坡地防災預警系統;

(D)  太陽能供電溫網室。

B. 菁埔社區成立駐地工作站,規劃社區 0.5 公頃之氣候變遷減緩及調適場域,成為環境教育場域示範點。

C. 成為雲嘉南之區域環境教育中心,培育在地環境教育人員。

 

表  推動民雄及大林地區因應氣候變遷之低碳循環經濟成果

執行效益

質化成效

量化成效

辦理環境教育志工培 訓

成立在地「南華大學環境教育志工 隊」

培育登記嘉義縣環境教育志工 20 人

環境教育機構及場所 認證

環保署「環境教育機構」及「環境 教育設施場所」

通過環境教育雙認證

協助輔導社區通過環 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

協助嘉義酒廠,通過環保署環境教 育場域審查

2020  年輔導一社區通過場所認證

輔導社區推動環境教育

辦理菁埔社區環境教育

辦理兩場環境教育試教及 4 小時 教案

建立低碳循環經濟示 範

成立示範太陽能溫室及永續農場

辦理黑水虻、蜜蜂及太陽能農場 課程

 

國際連結計畫

本計畫之目標為:「擴散慢城意涵,打造宜居城鎮」。透過本計畫捲動利害關係人,建立生態農業產業、 慢食慢遊鏈結、慢城經驗擴散至國內場域及泰國。

1. 計畫架構

計畫建立跨領域教師社群、國內外場域慢城意涵培力、國內外場域慢城指標評估、內部外部利害關係 者之聯結。共分總計畫及三個子計畫,計畫架構如圖 1 所示,各分項目標分述如下:

A. 子計畫一:營造適於農業區位的慢城模式 透過上林社區駐地工作站,於社區導入生態指標,發展生態農業及生態旅遊,並創造生態農業的產銷鏈。

B. 子計畫二:營造適於城鎮中心的慢城模式於大林鎮區駐地工作站,於鎮區導入 慢遊慢食之模式,透過食物和旅遊,連 結鎮區商業及周遭社區農業,創造縫合 小鎮鎮區及農業區的模式。

C. 子計畫三:慢城意涵國際擴散 結合泰國 RMUTL 姊妹校的社區設計思考 (Design Thinking) 經 驗, 及 場 域 夥伴社會企業責任生產理念,協助當地社區發展特色及產品,並進行慢城理念溝通

圖 以慢城意涵推動宜居城鎮生活計畫架構圖

 

2.2020 年學生國際移動力辦理事項與成效

A. 海外學習獎勵金 : 本校為配合全球化發展趨勢,鼓勵學生參與海外學習以增進國際視野,期以學術及文化之國際活動, 促進學生專業知能與國際接軌,訂定「南華大學學生海外學習獎勵要點」,學生依照不同英語檢定成績, 核給海外學習獎勵金。依規定,TOEIC 達 387 分以上,即有 3 萬元海外學習獎勵金。

B. 跨國設計思考數位課程: 因為疫情台泰雙方均難出國互至場域進行社會實踐,故與泰國姊妹校 RMUTL 大學共同開發具有慢意 涵的設計思考數位課程,開發 10 個單元,供台泰雙方學生進入場域前的基礎學習或線上工作坊的前導學 習單元。

C. 異地社會實踐 : 因為疫情關係,「社會實踐學分學程」原本設計為泰國移地教學,但因為疫情關係學生無法出國。為 使學生仍具有面臨陌生場域、獲得社區需求、異地設計行動的歷程經驗,遂縮小規模,2020年暑期於國 內社區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水社區,進行異地社會實踐。

 

3. 國內外場域實踐活動 成立「慢城學」、「生態旅遊趣」、「社會實踐」等三個跨領域學分學程,養成學生具備場域推動能力, 本計畫團隊 2020 年辦理活動與課程,整理如表 4 所示。共計國內場域活動場次 8,501 人次參與、學生佔 5,306 人次參與;國外場域活動場次 128 人次參與、學生佔 58 人次參與。

A. 總計畫 籌辦團隊及教師社群會議、台灣慢城及地方創生交流、跨校合作及場域交流、校內資源整合與合作、 慢意涵擴散、利害關係人溝通及場域經營等項目,計畫成果摘錄如圖

圖  總計畫執行成果摘錄

B. 上林社區駐地工作站農村慢城營造

    本子計畫籌辦農業生態敘事、生態旅遊、生態農業產銷、創新創業、開設學程與課群、捲動社區及場 域經營等行動方案,計畫成果摘錄如圖所示。其中,各開課課程均與場域行動方案相融,使學生透 過課程瞭解行動方案之執行方式。

圖  營造適於農業區為的慢城模式執行成果摘錄

C. 大林鎮區駐地工作站城鎮慢城營造 本子計畫籌辦城鎮敘事、街市勘測、推廣慢運動、產業連結、開設學程與課群、捲動社區及場域經營等行動方案,計畫成果摘錄如圖所示。其中,各開課課程均與場域行動方案相融,使學生透過課程 瞭解行動方案之執行方式。

圖 營造適於城鎮中心的慢城模式執行成果摘錄

D. 慢城意涵國際擴散 本子計畫籌辦慢的設計思考、社會實踐、泰國農村產業、開設學程與課群等行動方案,計畫成果摘錄如圖所示。其中,因為疫情關係,僅於 2 月辦理一次泰國移地教學。「社會實踐學分學程」原本設計 暑期至泰國移地教學,但因為疫情關係學生無法出國。為使學生仍具有面臨陌生場域、獲得社區需求、 異地設計行動的歷程經驗,遂縮小規模,109 年暑期於國內社區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水社區,進行異地社 會實踐。此外,因為疫情關係無法帶領學生出國學習,故與姊妹校 RMUTL 進行視訊會議,預計共同開 創具有慢意涵的設計思考數位課程。

圖 慢城意涵國際擴散執行成果摘錄

 

4. 計畫衍生之亮點成果案例

A. 慢城意涵擴散 - 承辦第一屆台灣慢城聯盟年會 ( 總計畫 )

(a) 亮點: 團隊致力扮演大學端推動慢城意涵智庫,陪伴、輔導屏東縣竹田鄉公所推廣慢城理念,並於 10 月16-17  日承辦第一屆台灣慢城聯盟年會及  2020  年「慢遊竹田樂活節」活動。

(b) 效益: 為開啟台灣慢城聯盟自行認證的道路,籌辦第一屆台灣慢城聯盟年會,主動聯結義大利慢城組織,擔任智庫腳色,協助聯盟逐步建立台灣慢城認證的機制。此外,為陪伴竹田鄉推廣慢城,共投入團隊教師 15 位、外聘教師 20 位、專案助理 10 位、學生 10 位;捲動當地居民 135 位、公部門 45 位,累計陪伴 竹田鄉公所 288 小時,共同為竹田鄉建構慢城推動基礎。

B. 智在家鄉 ( 子計畫一:營造適於農業區位的慢城模式 )

(a) 亮點:參加聯發科技「智在家鄉」數位社會創新競賽,以「蛙現慢城」為題,導入 AI 技術「聽聲辨位」結合 GIS 協助精準蛙調,同時結合太陽能作為智慧裝置的永續能源,深入解決生態友善農業中諸羅樹蛙於竹 林中的調查困境。

(b) 效益:由南華大學 2 名資工系學生、1 名生技系學生組成團隊於 109 年 8 月 26 日入圍「智在家鄉」競賽前 20 名,將於 109 年 11 月 14 日進行決賽。行動成果解決社區在生態保育調查之困難,吸引更多居民加入 友善環境,進而協助地方農產品加值

 

C. 自強旅社再利用 ( 子計畫二:營造適於城鎮中心的慢城模式 )

(a) 亮點: 陪伴大林鎮區夥伴申請老建築「自強成都大旅社」申請嘉義縣 109 年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通過。

(b) 效益: 場域提供公共使用 5 年,將由南華大學與大林慢城發展協會合作,進行公益性空間規劃作為文化交流 站與青創共享空間,翻轉社區參與。

D. 跨國設計思考數位課程 ( 子計畫三:慢城意涵國際擴散 )

(a) 亮點: 因為疫情無法出國進行社會實踐,故與泰國姊妹校 RMUTL 大學共同開發慢意涵的設計思考數位課程。

(b) 效益: 預計於 2021 年完成磨課師課程,供台泰雙方學生進入場域前的基礎學習。

E. 出版品 ( 總計畫 )

(a) 亮點: 出版文創品,累積計畫成果,將知識回饋給社區。 「大林生態之美一嗚烏 @ 南華大學」鳥類攝影集 (ISBN 978-986-6109-74-4);「何謂慢城」慢城意涵宣導折頁。

(b) 效益: 團隊於嘉義縣環境教育成果展、慢城聯盟年會推廣此書及折頁,未來將持續與國中小合作,透過課程 融入慢理念。

F. 獲得 2020 第十三屆 TCSA 台灣企業永續獎 - 大學 USR 永續方案獎 - 銀級

(a) 亮點: 以「大林慢城營造趣」獲得 2020 第十三屆 TCSA 台灣企業永續獎 - 大學 USR 永續方案獎 - 銀級。

(b) 效益: 團隊深耕大林多年,分享本計畫成果。

 

 

南華大學 永續中心
校本部地址: 嘉義縣大林鎮南華路一段55號
電話: (05)2721001